我們透過SEO和ADS已經擁有很好的流量,卻轉換率不高是為什麼呢?

SEO和ADS帶來流量卻沒客戶?你忽略的轉換率關鍵!

在台中有一位經營家具店的賴先生,這幾年開始嘗試做數位行銷。他花了不少預算投放 Google Ads,也請人協助操作 SEO。結果網站流量的確提升了,甚至有些關鍵字已經排到第一頁。然而,他卻沮喪地發現:每天網站的點擊數不錯,但真正留下聯繫方式或進一步詢價的客戶,卻少得可憐。

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中某間餐飲業者身上。老闆娘透過 SEO,讓「台中早午餐」這個關鍵字排到前幾名,店家部落格文章的點擊數明顯增加,但顧客大多只是瀏覽菜單後就離開。直到她在網站加上「立即線上訂位」的 「行動呼籲」CTA(Call To Action),才開始每個月增加兩百多筆訂單。

這些故事說明了一個關鍵事實:流量不等於訂單

真正的關鍵在於「網站的轉換率優化」(CRO, 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)。所謂 CRO,就是透過設計更清楚的行動引導(如按鈕、表單、購物流程)、改善使用者體驗,以及持續追蹤數據,來提高訪客完成目標行為的比例。換句話說,SEO 和廣告能帶來人潮,但 CRO 才能讓這些流量真正轉化為營收。

所謂 CRO,就是透過設計更清楚的行動引導(如按鈕、表單、購物流程)、改善使用者體驗,以及持續追蹤數據,來提高訪客完成目標行為的比例。換句話說,SEO 和廣告能帶來人潮,但 CRO 才能讓這些流量真正轉化為營收。

為什麼流量有了,轉換卻沒有?

許多企業主都遇過這樣的情況:SEO 或廣告操作看似成功,網站流量數字漂亮,但實際訂單卻遲遲不見起色。這其實不是「行銷沒效」,而是網站本身缺乏「承接與轉換」的設計。以下我們分別從廣告與 SEO 的角度來看問題出在哪裡。

廣告流量的迷思

想像一下,一位老闆熬夜看著廣告後台,發現「今天有 1000 個人點擊廣告進來」,心裡滿懷期待,彷彿隔天訂單就會自動湧入。可是現實卻讓人失望──結帳通知沒有響,客服電話沒有增加,唯一成長的只有廣告支出。

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顧客點進網站後,卻發現找不到「下一步」。沒有明顯的「立即加 Line@」、「立刻諮詢」或「快速購買」按鈕,結果只好默默關掉網頁。更糟糕的是,有些廣告標題打著「全館五折」,但進到網站卻只有首頁,優惠資訊不見蹤影。這樣的體驗對顧客來說,就像被「騙進店裡」卻找不到折扣商品,失望之餘只會快速離開。

數據上也能印證這個問題:很多企業廣告點擊率明明不錯,但最終轉換率卻低於 1%。這並不是廣告沒效果,而是落地頁缺乏設計,無法把流量承接下來。

SEO 流量的盲點

類似的場景也常出現在 SEO。老闆看到關鍵字「台中沙發推薦」終於爬上了 Google 第一頁,流量明顯上升,心中暗想:「這下應該能帶來不少詢單了吧?」

然而,顧客的體驗卻完全不同。讀者點進文章,雖然獲得了「如何挑選沙發」的完整資訊,但看完後卻沒有看到「立即預約丈量」或「線上諮詢」的 CTA 提示。對讀者來說,問題已經解決,於是關掉頁面;對老闆來說,辛苦的 SEO 成果,卻只換來一個漂亮卻空洞的流量數字。

這就好比一家店門口人潮洶湧,卻沒有店員招呼,也沒有清楚的結帳指引,顧客自然只會走馬看花後離開。換句話說,不論是廣告還是 SEO,流量只能把人帶到門口,真正讓人跨出「購買或聯繫」這一步的,是網站本身的轉換率優化(CRO)。

SEO 與 CTA 的結合設計

SEO 能把人帶到網站,但如何讓這些訪客願意留下行動,就必須依靠 CTA(Call To Action)的設計。很多時候,企業網站文章寫得很完整,但缺乏下一步引導,導致流量只停留在「閱讀」而無法產生「轉換」。因此,SEO 與 CTA 之間的搭配,就像把招牌吸引來的人潮,引導進店裡完成購買。

CTA 的核心要素

大家要記住 SEO 的最終目標不是只帶來流量,而是讓訪客採取行動。這裡的關鍵就在於 CTA(行動呼籲,Call To Action)。所謂 CTA,就是在網頁或文章中設計一個明確的「下一步」提示,例如按鈕、連結或聯繫方式,讓訪客不只是看完內容就離開,而是被引導去「購買、詢價或聯繫」。

CTA 就像店員的「收尾動作」,提醒顧客接下來可以怎麼做。常見的 CTA 包含:

  • 電商網站:加入購物車 / 立即結帳
  • 服務型網站:填寫表單 / 預約諮詢
  • 在地商家:立即加 Line@ / 撥打電話

好的 CTA 應該具有:

  1. 明顯性:顏色、字型、位置都要讓人一眼看到。
  2. 行動字眼:例如「立即」、「免費」、「搶先」、「專屬」。
  3. 與內容連動:讀者剛好被解答了問題,下一步就能順暢行動。

常見 CTA 類型與適用場景

網站類型 建議 CTA 說明
電商網站
加入購物車、立即結帳
簡化流程、提高購買率
服務型公司
免費諮詢、下載報價單
降低顧客決策門檻
在地商家
加 Line@、撥打電話
符合台灣使用者習慣
教學型部落格
訂閱電子報、下載資源
累積名單,方便後續行銷

廣告點擊後的轉換優化

廣告的目的,是讓人點擊進入網站。但能不能讓顧客停留下來、採取行動,取決於落地頁是否符合期待。很多廣告錢燒掉了卻沒有轉換,就是因為這裡出現了落差。

落地頁設計原則

一個好的廣告落地頁,需要具備以下特徵:

  1. 一致性:廣告與落地頁訊息一致,避免訪客失落。
  2. 清楚價值:放大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,凸顯痛點解決方案。
  3. 限時誘因:例如「限時三天」、「活動檔期」,利用稀缺心理增加行動力。

SEO vs 廣告帶來的流量差異

在行銷策略中,SEO 與廣告常被視為兩種不同的流量來源,各有優缺點。以下透過比較表格來看差異。

指標 SEO 流量 廣告流量
意圖
搜尋需求明確
主動推播,意圖未必強烈
成本
長期投入較低
短期高成本
穩定性
長期穩定
停止投放就歸零
轉換率潛力
高(配合 CTA)
中(依落地頁設計)
適用場景
品牌建立、內容行銷
促銷、快速引流

使用者體驗(UX)是轉換的決勝點

使用者體驗(UX)往往被低估,但它其實是影響轉換率的關鍵。如果網站難用,訪客就算帶來了,也不會留下。根據 Google 的調查, 53% 的使用者在行動裝置上等待超過 3 秒還沒開啟頁面,就會直接跳出。這意味著,哪怕廣告或 SEO 成功吸引了點擊,如果網站體驗不佳,潛在客戶仍然會流失。

以下我們拆解幾個常見的使用者習慣與優化技巧:

現代使用者的習慣

  • 快速查到資料:人們習慣在 3 秒內找到答案,否則就會跳出。
  • 懶人速查:FAQ、比較表、流程圖能快速抓重點。
  • 行動動線順暢:購物結帳或表單過長會讓人放棄。

優化體驗的技巧

  1. 一頁式設計 vs 多頁導覽:電商可以使用一頁式商品頁,降低跳出率;服務業則適合多頁導覽,讓用戶更清楚了解專業度。
  2. 手機優先設計:台灣超過 70% 的流量來自手機,用手機測試網站流程是否順暢。
  3. 簡化流程:例如將五步驟結帳縮短成兩步驟,能明顯提升完成率。

台灣在地案例

台北某間電商服飾平台,原本的購物流程需要 註冊會員 → 填寫完整個人資料 → 選擇配送 → 結帳,導致超過一半用戶在第二步就離開。後來他們改成「購物車直接結帳,會員註冊改為選擇性」,結果結帳完成率提升了 42%。這顯示出 UX 優化帶來的效果,遠比單純增加廣告預算更直接。

他們改成「購物車直接結帳,會員註冊改為選擇性」,結果結帳完成率提升了 42%。這顯示出 UX 優化帶來的效果,遠比單純增加廣告預算更直接

追蹤與數據驗證:用數據說話

網站優化不能只靠直覺,而要依賴數據來驗證。很多老闆常說「我覺得這樣設計比較好」、「應該這樣放 CTA 比較吸引人」,但實際上消費者的行為往往會打破我們的假設。唯有透過追蹤與數據分析,才能清楚知道:用戶在哪一步離開、在哪一步完成轉換,以及哪些環節需要調整。

可追蹤的關鍵事件

透過 Google Analytics (GA4)、Google Tag Manager (GTM)、Facebook Pixel 等工具,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網站目標,設計事件追蹤。常見的追蹤項目包含:

  • 網址參數追蹤:例如 utm_source、utm_campaign,確認流量來源。
  • 互動行為追蹤:點擊「加入購物車」、開始結帳、完成付款。
  • 聯繫方式追蹤:點擊加 Line@、撥打電話、填寫聯絡表單。
  • 特定產品/活動追蹤:追蹤單一活動頁的點擊數,評估廣告或檔期效益。
  • 下載與名單蒐集:如下載型錄、訂閱電子報,這些也屬於轉換事件。

這些數據能幫助我們了解「哪個行銷渠道帶來真正有效的客戶」,而不是只看點擊數。

常見追蹤失敗案例

在實務上,並不是所有追蹤都能順利執行。有些常見的問題包含:

  1. 外掛失效:例如早期許多網站使用的 FB Messenger 外掛,後來 API 改版導致事件無法正確追蹤。
  2. 程式碼安裝錯誤:GA4 或 Pixel 沒有正確安裝,導致數據蒐集失真。
  3. 事件設定不完整:只追蹤到「點擊購物車」,卻沒追蹤「完成付款」,會造成轉換率被高估。
  4. 假流量干擾:部分網站被機器人或惡意點擊影響,表面上訪問量很高,但實際上沒有真實顧客行為。

所以,在做數據分析時,除了要「設好追蹤」,更要驗證數據是否真實可靠。

網站優化前後轉換率比較

數據最大的價值,就是讓優化成果能被量化。以下是一個假設案例:

指標 優化前 優化後 成長幅度
廣告點擊率(CTR)
3%
4.5%
+50%
網站轉換率(CVR)
0.8%
3.2%
+300%
平均結帳完成率
40%
70%
+75%
每月實際訂單數
80 筆
240 筆
+200%

透過數據,我們可以具體看到網站體質優化後的成果,而不是只憑感覺去猜測。對企業來說,這能幫助你更有效分配廣告預算,專注在「能帶來真實營收」的行銷管道。

一位女性在連鎖餐飲品牌網站上進行訂餐,並且加購飲料

台灣在地案例

為了更直觀理解數據追蹤的重要性,來看一個台灣的實際案例。以台中某間連鎖餐飲品牌為例,他們在網站中設計了「主餐 + 加購飲料」的選項,並透過 GA4 追蹤發現,點擊加購飲料 CTA 的顧客,轉換率比一般訂單高出 35%

在深入分析數據後,他們發現原本「加購飲料」按鈕被放在結帳最後一步,許多顧客根本沒注意到。於是,他們將這個按鈕提前放到餐點選擇頁面。結果不僅讓顧客更容易採取行動,平均客單價提升了 18%,整體營收也有顯著成長。

這個案例清楚展現:數據追蹤不只是檢視成效的工具,更能協助企業找出優化機會,讓轉換率大幅提升

FAQ 常見問題

1. 什麼是網站轉換率?怎麼計算?

轉換率簡單來說就是「多少人真的做了你想要他做的事」。
計算方式:完成目標人數 ÷ 總訪客數 × 100%
例如:1000 人來逛網站,有 50 人下單 → 轉換率就是 5%。



2. 一般網站轉換率多少算正常?

這沒有絕對標準,要看產業:

  • 電商網站:大概 2%–3% 算正常。
  • 服務型網站(像醫美、顧問):大概 5%–10%
  • B2B(企業對企業):可能只有 1%,但一張訂單金額都很高。

不用跟別人比,重點是你的數字有沒有在持續進步。



3. 我該先做 SEO 還是廣告?

看你的需求:

  • 馬上有流量 → 先投廣告。
  • 長期免費流量 → 一定要做 SEO。
    最理想的方法:廣告 + SEO 並行。廣告短期見效,SEO 幫你養長線。


4. CTA 按鈕要放在哪裡最有效?

CTA(行動呼籲)就是「提醒顧客下一步要幹嘛的按鈕」。
放的位置很重要:

  • 頁面一打開就能看到(第一屏)。
  • 文章中段,讀者情緒最投入時。
  • 文章最後,避免讀者看完就跑掉。
    另外,文字一定要有「行動感」,像「立即、免費、搶先」這種詞。


5. 如何確認我的追蹤數據正確?

方法有三:

  1. Google Tag Manager 預覽模式 測試。
  2. GA4 即時報表,確定有被記錄。
  3. 跟後台訂單數字比對。

記得定期檢查,因為網站更新或外掛壞掉,都可能讓追蹤失效。



6. 電商網站和服務型網站的轉換率優化有何不同?

  • 電商網站:重點是購物流程 → 簡單、快速、付款方式多。
  • 服務型網站:重點是降低門檻 → 「免費諮詢」、「立即加 Line@」。
    不同產業 CTA 不一樣,但核心都是:讓顧客少猶豫,多行動

7. 我需要找設計師重做網站嗎?

不一定!很多時候只要調整一些小地方:

  • 加上明顯的 CTA
  • 縮短結帳流程
  • 改善手機體驗

轉換率就會立刻提升。只有在網站真的老舊、速度很慢的時候,才需要大改版。



8. 廣告預算很少,也能提升轉換嗎?

可以!就算預算有限,也能靠聰明操作:

  • 投放「高意圖」關鍵字(像「立即訂購」、「預約」)。
  • 設計清楚的落地頁。
  • 受眾鎖定要精準。

重點不是砸多少錢,而是錢有沒有花在對的地方。



9. UX 與 UI 哪一個對轉換率影響更大?

UI(介面設計)是外觀,UX(使用者體驗)是流程。
網站漂亮只是加分,但如果流程卡卡,顧客一樣會走。
所以 UX 的影響更大,UI 再美也比不上 UX 的順暢。



10. 提升轉換率後,還需要繼續投廣告嗎?

需要。廣告就像水龍頭,不開就沒有新流量。
但差別是:網站優化後,你花同樣的錢,帶進來的客人會更多轉換
廣告是放大器,CRO(轉換率優化)是轉換器,兩個搭配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
網站體質才是行銷的基礎

不論是 SEO 或廣告,最終都必須回到「網站體質」這個根本。如果網站缺乏清楚的 CTA、體驗不佳、數據追蹤不完整,那麼即使每天有再多流量進站,也只會變成一堆漂亮卻空洞的數字。

網站體質的優化,包含了 設計明確的行動引導、打造流暢的使用者體驗、持續追蹤並修正數據。這些要素,才是承接行銷流量、把瀏覽者轉換為實際客戶的關鍵。可以把行銷想像成「引水管道」,而網站就是「蓄水池」──管道再大,如果池子有漏洞,水依然留不住。

因此,真正聰明的企業,不會一味加大廣告預算,而是先讓網站具備「承接力」。當網站體質調整到位,無論 SEO 還是廣告,都能發揮加乘效果,讓每一分行銷投入都能變成可衡量的營收成果。

想讓你的網站流量不再只是數字,而是真正的訂單嗎?

「立即聯繫加乘,由專業團隊幫你檢視網站體質,讓你的行銷預算花在刀口上!」

文章內容目錄